不能吃飯、不能說話、不能走路:
氣切阿公想回家

曾是教會傳道人,近80 歲的阿公,因為呼吸衰竭而氣切、插鼻胃管,且因長期臥床,下肢已無力行走,呈現三不:不能吃飯、不能說話、不能走路。每當問起,是否想回家,阿公便會潸然淚下,拿起紙筆寫下:太難過了,我不想活。返家之路過五關(見下表),2019年10 月4 日返家,整合照護團隊從最初24小時的接力照顧到第九週每天6-8 小時照顧,照護目標與行動也是隨著個案復原狀況調整,更重要的是個案有強烈的意願並配合行動,短短一個多,11 月19 日鼻胃管及氣切管全數移除,12 月底即可自行登上數十階的二樓教會,圓了他想返家及上教會的心願,並可以參與部落的文健站活動。

氣切阿公的返家挑戰與行動

返家的挑戰

策略與行動

挑戰一:醫護專業判斷返家可行嗎?

先找居家醫師與居家護理師評估重症返家可行性

挑戰二:抽痰資格人力、24小時的照顧人力在哪裡?

與7-8 位部落照服員討論,經過一片靜默後,終於有人願意共同參與培訓。另有2 位年紀較長的照服員說,因為睡眠時間較少,所以可以協助輪夜班。

挑戰三:阿公回家了,抽痰培訓後真的敢抽痰?

護理師答應個案返家初期,24 小時進駐部落,隨時協助照服員服務,讓1 天10 多次的抽痰得以安全順利進行。

挑戰四:阿公發燒不願再就醫,怎麼辦?

返回部落第1 天,超過七十多人探訪,護理師在下午時就開始擔心居家感染控制。第二天阿公臉潮紅發燒,但極度害怕再被送回醫院,一再抗拒就醫診療,當下由居家醫師與護理師緊急處理,第三天退燒。

挑戰五:低收入戶、CMS 八級,24 小時照顧,經費如何籌措?

1. 以政府最低價的BA20 陪伴服務(每三十分鐘175 元)估計總費用。
2. 扣除政府公費,為降低案家負擔,自費部份以照服員以時薪200 元計算(政府規定時薪不得低於200 元)。
3. 鼓勵照服員每服務十小時,其中三小時擔任志工,再次降低自費費用額度,共創部落互助。
4. 斟酌案家能力,不足之處再以募款補足。

整合照護團隊由居家醫師、居家護理師、照顧服務員共同組成,並訂定照護目標,有時在醫師居家巡診時,直接在現場與醫師討論照顧方式;或是建立以個案為主的line 群組做為即時溝通工具,運用文字、照片、影片,讓跨專業人員提供協助或甚至同步指導與確認,例如:將每次發聲練習的影片紀錄並上傳LINE 群組,以利居家醫療醫師及主責護理師評估發聲練習狀況;也可由居家醫師、護理師或A 個管定期/即時針對個案的需求變動,滾動式調整處遇方法,並調派人力、物力或鼓勵、協調家屬角色與投入。重症返家成功案例,主要來自於居家醫師、護理師、居家服務…等等的整合型服務,以及部落鄰里的合心合力。試想如果阿公繼續住在護理之家,就只剩下「太難過了,我不想活」這個刻在心底的無奈,整合服務所創造的效益不僅僅止於個案(案家)的福祉,還包括能夠節約後續的機構照護費用以及健保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