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專欄

女宣 Women Ministry

前進原鄉─伯拉罕(Plahan)共生照顧實踐之路

2017年8月底,趕在開學日之前,為了讓孩子就讀台灣第一所的原住民實驗小學―博屋瑪國小,我們一家五口搬進了台中和平達觀部落。回想起來,當時尚有一段山路數年不通,蜿蜒曲折的臨時便道,真的不好走,但卻不因如此不便,而有絲毫的猶豫,三兩下就搬進部落:當時我的身分是台中市副市長。

【圓夢的起頭】
2018年市長敗選,市府團隊同進退,突然來的轉換,讓我有機會圓了想當照服員的夢想。社會福利背景的我,曾在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擔任執行長將近12年。2007年時推動不老騎士計畫,看見長輩的生命熱力。但對台灣的長照發展,始終覺得很可惜不論長照1.0或長照2.0,我們的長照體系,最依賴的仍是東南亞移工朋友。目前,全國有25萬多位外籍護工…

9月

2021

作者

林依瑩

康健雜誌

長照單位暴增是亂象還是好現象? 6大重點解讀長照崛起

最近媒體採訪報導衛福部指出長照B單位激增,有浮報亂象。衛福部將針對違規行為,加重處罰。長照單位增加,很可能是我們發展本土人力模式,居家服務和居家醫療大整合,取代外籍勞工的契機。

長照B單位的角色是「複合型服務中心」,專責提供長照服務,例如:照顧及專業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交通接送、餐飲服務、輔具服務、喘息服務等。目前有報導指出全台已有5,984家居服單位,達成率高達722%,遠高於目標值829家,進入戰國時代。

身為長照服務提供者,我們疑惑B單位家數激增就是一種「亂象」嗎?全台便利商店超過上萬家,還持續在增加中,但大家也不會因為「多」,就視之為亂象,為什麼長照單位大增,就是亂象?

12月

2020

作者

林依瑩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 ; 10卷2期

以居家/社區為基礎的整合照護:伯拉罕的all in one全效合一型服務

長期照顧需要已被視為重大社會風險,台灣以在地老化為總目標,將長期照顧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一環,為了實踐在地老化並降低醫療與長期照護成本,以居家社區為基礎的長期照護服務整合模式,受到國際重視與推廣,透過整合型服務以全面回應家庭的長期照顧需求,更顯其重要性。伯拉罕共生照顧合作社在台中和平區展開以居家/社區為基礎的在地整體照顧體系,以全人全家型理念,執行all in one全效合一型服務來回應需求。本文介紹(1)重症返家、(2)24小時服務以及(3)原住民就業等三個案例,來帶領讀者體會實務場域中all in one服務運作的七大面向(20項核心元素),包括:整合照護、公私共聘、全時服務、居服共案、專業與產能、多元場域、資源連結展現多元服務。

10月

2020

作者

鄭清霞、熊昭、林依瑩、楊筱慧

安可人生

【林依瑩專欄】24小時居家服務 終結24小時照顧

在長照的服務現場,常遇到家屬詢問「有沒有24小時居家服務?」從長照1.0到長照2.0,鮮少有長照單位可以提供24小時的居服,似乎只有聘僱外籍移工或住宿型機構才能提供。

筆者所服務的台中市和平鄉原民部落,青年人口大量外流,常見老人、身障者獨居。去年8月,一名78歲部落長輩在家跌倒後入住醫院,出院時被評為失能等級7級,獨居的阿公回到部落無人照顧,生活起居是個大問題。

因此,我們首次嘗試啟動24小時居服,安排照服員輪班服務,提供剛出院不穩定期的密集式照顧,包括準備三餐、用藥、洗澡、下床活動,提供完善的日常照顧,協助阿公自立生活能力的訓練。在第18天時,結束了24小時的照顧,改為白天服務。在這過程中,摸索出之前從未想過的服務模式:「提供24小時服務,終結了24小時照顧」

10月

2020

作者

林依瑩

安可人生

【林依瑩專欄】實踐共生型照顧 需要改變支付制度

長照服務法於2018 年1 月1 日開始實施後,ABC 單位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成長, 各式教育訓練、研討會熱烈地舉辦著,其中長照出現了一個很夯的名詞「共生」。

這應感謝好家宅共生文化基金會創辦賢伉儷——余尚儒醫師及五十嵐祐紀子女士,積極提供日本成功的共生模式,讓台灣看見希望的可能——「醫食農照」的社區共生。去年4 月余醫師親臨和平達觀部落,很喜悅地鼓勵我們,部落已朝著社區共生、宅老所的模式發展。在這過程,我總不斷的咀嚼反思,符合台灣本土文化的共生意義,共生型照顧的具體實踐為何?

8月

2020

作者

林依瑩

伯拉罕與食二糧的友雞合作
社區發展季刊 169期

原鄉長照人力培力之發展─ 以臺中市和平區伯拉罕計畫為例

本篇文章分享在臺中市和平區原鄉部落推動伯拉罕(Plahan)計畫的經驗,以實踐長照人才培力模式為焦點,論述原住民區域的長照發展現況、建置照顧服務工作者的策略與元素,以及實踐過程的重要發展與影響力。計畫發現原鄉需要發展在地的長期投入者,深耕與提供服務,培育在地人士成為照顧服務工作者,增進服務的可近性與永續性,除在地建立專業工作者,同時發展未來永續的機制,建立長遠的照顧服務網絡。

3月

2020

作者

林依瑩、黃珮婷

長期照護雜誌21:1

長照政策量能提升的政府策略作為之探討--以臺中市政府為例

回顧長照十年計畫自2007年推動近十年的努力,卻讓臺灣的外籍看護工快速增長,臺灣自行發展的長照服務卻相當薄弱,深度探討有二個現象應是關鍵:一、長照政策的核心價值的定位不明確。二、長照服務發展缺乏「區域深耕」之思維。如何有效促進更多長照服務提供單位的投入,並引導區域發展的深耕,整合提升長照量能,以臺中市政府為例,目前策略性作為有:一、高齡業務及組織的整併。二、以鄉鎮市區為服務劃分區域的主要依據。三、推動特約式的委託關係。四、推動整合支付評估及服務。各項提升長照量能的具體措施應為中央與地方共同合作,方能有充份空間來進行各項的測試,所實驗的成果方能客觀、務實可行,未來全國推動時,才不會因未經過深度的試辦,無法建立良善的政策執行力。長照2.0即將上路,建議中央應與地方緊密合作,共同研發,透過健全合理的支付制度翻轉臺灣長照的困境,有效促進長照服務的發展,因應臺灣快速老化帶來的嚴峻衝擊。

4月

2017

作者

林依瑩

社區發展季刊153期

All In One 走動式照顧服務推動歷程

臺灣主要的長照政策為長照十年計畫自2007年推動至今,雖然服務案量有成長,但社區/居家型的照顧服務無法提供完整支持,所以外籍看護工已高達二十二萬多人,成為臺灣主要依賴的長期照顧人力,究其關鍵原因,各式服務量不足,且難以整合是主因,導致此現象的因素,分析如下:一、政府指導性的創新服務,發展之路,困難重重 二、擔心照顧服務員職業地位低賤化,限縮服務發展,忽略了個案的真實需求 三、著重行政專業的管理,長期忽略服務模式的研發與發展 四、時數的補助模式,服務時段化,致服務人力時薪化 五、照顧服務社會福利依賴化,缺乏自費機制

5月

2016

作者

林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