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深處的文化照顧實踐─ 台中和平區的部落長照之路
山林深處的文化照顧實踐─ 台中和平區的部落長照之路

  在大安溪沿線

           的雙崎部落,朱阿公初來雙崎日照中心時,幾乎整天只能躺在床上。照服夥伴回憶:「剛開始幾天很不適應,但我們慢慢陪著他,一點一滴練習。」
隨著時間過去,他從躺著慢慢能坐起,再從坐著練習站立現在甚至已經能在日照裡慢慢走幾步與其他長輩一起參與靜態活動或練習日常生活的備餐等。

 

 

照服員帶長輩們用吹畫和植物拼貼創作自己的小作品;長輩也會在母語教學時教年輕的照服夥伴幾句泰雅語,總笑著說:「現在換我教你們了!」

他說:「我以前整天躺著,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現在每天都想來日照 因為我在這裡動得了、笑得了,還有人等著我」

這樣的轉變,來自一段部落長照的深耕旅程。

  台中市和平區位於台中市最東端,也是全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地區(面積約為台北市的3.8倍,人口僅約1萬人)。
這裡分布著許多泰雅族部落,交通不便、資源有限,一直是長照發展的艱困地帶。

過去,和平區的照顧人力大多來自外地,東勢的照服員往返部落常需1–2小時

語言與文化隔閡讓照顧難以真正落地,照顧方式也難以因應部落家庭的彈性需求。

這些挑戰讓長照服務在部落長年無法深耕,資源零落、需求難以回應。

這樣的困境,直到2018年開始出現轉機。

 

不老騎士推動者、前台中市副市長林依瑩女士,選擇舉家遷入達觀部落,與台灣第一所原住民實驗小學—博屋瑪國小建立深厚連結。

也看見部落長照網絡的斷裂,她結合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了「達觀文化健康站」,接著透過新社洪幸雪居家護理所的大力協助及結合在地達觀社區發展協會、雙崎社區發展協會及部落教會,開展了部落各式長照服務,開啟一條以部落文化為核心的照顧之路。

透過在地長照的培育計畫,部落的跨年齡族群老中青都陸陸續續加入擔任照服員。
2019年「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正式成立。部落耆老命名為「伯拉罕」(Plahan)在泰雅語中意為「烤火、互助與興旺」象徵族人圍爐互助、共生共榮的精神。徹底翻轉過去依賴外力的模式,讓老中青跨世代族人投入照服行列,照顧自己社區的長輩、身障者與家庭。

  目前

           伯拉罕承接政府A個案管理服務計畫、在地的B居服、台中市第四區共融據點及雙崎日照中心等服務,總服務個案數459位,中重症服務個案高達86位(失能等級6-8級),已創造在地部落/山城88位的就業機會。

這是一段「部落照顧部落」的溫柔革命,也是文化照顧實踐的典範

 

伯拉罕發展出多元的照顧模式:24小時居家服務、空間美學照護、在宅安寧、一天多次、友雞計畫(飼養蛋雞作為陪伴與食育)、跨世代共融活動……每一項都深植在地文化與需求,讓照顧不只是服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延續。

  2024年12月

                   在台中市政府的支持下,籌備兩年多的「雙崎日照中心」正式開幕,並於2025年2月全面營運。這座位於大安溪流域的日照場域服務三叉坑、雙崎、烏石坑、竹林、香川、達觀與雪山坑七大部落,以「在地老化、共融幸福」為理念,提供日間照顧、健康促進、社交活動與專業復能,讓長者能在熟悉的語言、文化與人群中安享晚年,也大幅減輕家庭照護壓力。

 

日照中心不僅是長輩的活動據點,更成為文化交流的平台。長者教授族語有時吟唱古調,青年學習族語與照顧技能,彼此之間的照顧,不只是身體的照護,更是一種文化的流動與延續。

 

為了推動「文化照顧」理念,伯拉罕於2024年成立「文化照顧大旅社」,接待來自全台甚至國際的學者、照顧實務者與社福單位,分享部落的照顧經驗與智慧,形塑出屬於亞洲的在地照顧典範。

 

面對百歲人生即將成為常態的未來,伯拉罕在和平區的這段歷程提供了深刻啟示:真正幸福的老後生活,不只是有制度、有服務,更要有「人」與「文化」的連結。在山的懷抱中,長者得以老得安心,青年得以留下來,文化得以永續傳承。

我們誠摯盼望更多支持與資源能投入,讓這片部落山林中的溫暖火光,能持續為亞洲高齡社會照亮一條有根、有情、有未來的幸福之路。

原鄉長照新策略:成立勞動合作社,開創All In One照顧模式

 108年12月4日,全國性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正式成立,12月31日完成居家式長照機構設立

並於109年1月21日完成台中市衛生局特約,同年5月11日通過A單位評選。


透過鼓勵居家照顧服務員加入勞動合作社,提供完整的服務保障,並透過合作社繳股金
分股息的方式,讓照顧服務員都是股東、是老闆,共同決策、發展公開透明,除了有穩定的
服務收入,更可以依據投入的努力分配權益,讓照服員更有保障,形成有發展性的事業。


另一方面,以發展ALL IN ONE模式為核心價值,依著個案的需求發展出一天多次、重症返家
空間美學、共生照顧等多元模式,結合長照2.0的體制,密切整合居醫、跨專業及長照,發展出

民眾可負擔的平價溫馨的長照服務,降低國人對外勞及住宿型機構的需求,期待進而推動全國,翻轉台灣長照。

伯拉罕經營理念

01.

發展部落長照互助基地

以部落長照屋為服務發展基地,成為部落長照網絡育成中心,作為活動辦理、相關培訓、會議討論的基地,使長照互助基地成為長照服務提供者和家庭的生活圈。

02.

建立原鄉居家/社區照顧模式

發展原鄉居家服務及社區服務,透過當地服務者在地提供服務,服務至少80位個案。部落族人對於部落熟悉度高,只要具備交通工具和照顧能力即可提供服務,很適合推動團隊式的照顧。

03.

培力部落族人及在地居民投入照顧服務工作

透過培訓的研發辦理,運用部落在地人提供服務,讓部落照顧人力增加並留任,發展部落長照服務網絡,滿足在地失能個案的照顧需求。

04.

友雞計畫培力輕度身障者投入就業

人和動物的和諧共生,透過愛護土地的社區養雞模式,找到屬於長者的生活力、生命力與生產力,也提升部落身障者就業機會,解決部落照顧缺口。

05.

建置部落中餐與晚餐備餐系統

串連部落文健站購置相關食材,準備部落弱勢長照服務家庭的中餐、晚餐,並由照服員送餐,減少部落家庭購買食材不易、照服員備餐時間長的問題,每週提供五天午餐與晚餐。協助大安溪部落獨居與老老照顧 每日60個熱騰騰晚餐。

06.

推動和平區志工時間銀行
以建立部落互助系統

讓志工提供服務並累積時數,當自己/親友有需求時,可透過時間銀行中心申請互助關懷、圓夢慶生或跨專業長照服務,許多志工也將時數捐贈,時間銀行管理中心媒合給需要者使用,推動部落的永續照顧。

伯拉罕共生照顧合作社照顧工作者概況

目前共有行政人員19位,A個管2位,居督5位,照服員人數53位。

(截止至2025.01.23)

% 原住民工作者
0
% 人員在40歲以下
0
泰雅、布農、賽德克、阿美族、客家人、漢人,人員由六種族群組成
0
伯拉罕夥伴取得口腔內(懸壅垂之前)及人工氣道管內分泌物之清潔、抽吸與移除證書
0